世界经济合作网

World Economic Co-operation Network

010-83065260
最新文章
90后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批发的“外籍院士”背后究竟如何运作......
来源:世界经济合作网 | 作者:世界经济合作网 | 发布时间: 2024-05-18 | 45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西安一名90后博士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洋院士”的含金量遭受质疑, 事实上,这家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科学组织提供的“洋院士”头衔含金量并不高。
90后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批发的“外籍院士”背后究竟如何运作......
2024-05-17
花几十万元就能买个“外籍院士”头衔。
近日,西安一名90后博士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洋院士”的含金量遭受质疑, 事实上,这家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科学组织提供的“洋院士”头衔含金量并不高。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
网上流传的一份名单中,2021年至今,60多名国内人士戴上了这一头衔,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管。“洋院士”含金量质疑下,他们正紧急去掉头衔。针对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现象,中国科协曾在5月8日发声呼吁,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那么,这家机构到底是货真价实的权威学术机构,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野鸡机构”?又是什么力量在背后运作欧洲自然科学院所谓的院士评选?
紧急去掉院士头衔
5月15日,有媒体查询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栏已不再显示。在此之前,这一栏目曾消失后再出现,疑似去掉了名单中部分疑似中国人的人名。
网传名单中的60多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目前仅有十多位院士的当选消息还在其所在高校或企业官网、当地官方平台的通报中,多篇院士当选消息已被高校官网或官方平台删除,不过仍有多位人士的百度百科保留“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
引发这场风暴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到底是什么组织?欧洲自然科学院对外声称是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第一个国家分支机构于2003年正式注册。
欧洲自然科学院首页 图源:官网截图
宣传口径看似“高大上”,但实际上诸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官网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但其网页主菜单竟然是俄语,学院注册地址也存疑。该机构还对外宣称,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
更令人咋舌的是以井喷之势增长的院士产量。据2022年的一篇宣传报道显示,两年时间,这家机构的院士成员数量由425名增长到1700名,足足增长了300%。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回应称,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资格不会进行售卖,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截图自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
但一位代办“洋院士”头衔的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大概的报价60万元左右。具体要看资料审核,可能不到40万元也能做。中介还表示,有一套完整的服务和链条,成功当选后可以建立院士工作站。
背后究竟是谁在运作?在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申报推选咨询服务协议”文件,披露一家注册于北京房山区的某传媒公司,在收取80万元服务费后,可帮助参选候选人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据媒体报道,该传媒公司名为中浪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27日,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民币,属于小微企业,员工显示只有1人。
该公司仅有2名股东,分别是法定代表人李朋和监事王湘丹。李朋关联企业有5家,王湘丹关联企业有5家,且2人关联的企业重合度非常高。其中,三家注册于海南不足半年的公司,均在今年4月同日发布了减资公告,注册资本最高从5000万元降至10万元;同时提示债权人自公告发布之日起45日内,与公司联系要求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保障。
此外,李朋和王湘丹还曾担任北京童星梦工厂育林艺术培训有限公司的监事和执行董事。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16日。2019年3月28日,该公司主要人员发生变更,2人退出该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更名为北京优佳学童星梦工场艺术培训有限公司。
拷问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
其实,不仅是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近年来,还有一些海外院士遭受争议。
去年12月,针对某高校90后教授当选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有网友评论“含金量低”。今年2月,有B站up主质疑某几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没有过硬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引发热议。
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官网显示,其“自1991年以来一直作为公共自治组织运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官网显示,这是一个“全俄罗斯公共创造性科学组织”。 其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维基百科特别标明,该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没有关联,因许多成员缺乏科学资历而受到批评。
社交平台截图
争议之下,有网友用“克莱登”式院士和方鸿渐代指“洋院士”。外籍院士都是山寨院士吗?“克莱登”式院士为何有市场?表面上讨论的是“洋院士”的含金量,但本质更多的是在拷问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水院士”层出不穷,和国内的学术体系有很大关系。在国内要获得院士最高学术荣誉,十分困难。相比之下,国外当选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完全是学术性、荣誉性的,大家对此并不怎么看重。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关于Vladimir Tyminskiy教授的介绍
一位高校学者也表示,“洋院士”之所以在国内有市场,是因为院士的头衔不只是学术荣誉,还跟利益挂钩,能够参与资源分配,“利益太大了,就会导致有人愿意花费资源去谋求,有人也会愿意被资源收买”。或者说,国内社会对院士头衔有一种超越学术的追求。由于需求远远高于供给,导致了许多人“买院士”。
有高校称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未通过学校,更有高校对本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不知情。表面看来,这一“洋院士”的头衔似乎和外人关系不大,实则耐人寻味。在各大高校企业网站的推文、获评教授的个人简介中,都将获选该院院士当作荣誉,广而告之,有用“洋院士”镀真金之嫌。
此外,在国外,要注册一个“山寨”的科学院并非难事,因为国外实行的是学术自治模式,一个机构的学术权威性是否得到认可,要由学术同行认证。熊丙奇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海外院士的认证机制与管理办法,推出一个国家承认的各国权威院士的认证名单,尽早遏止这种“花钱购买院士”的风潮。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官网
该事件背后也暴露出当下社会的学术“头衔化”与“唯帽子论”的问题。当前,国内正在推进破除“唯帽子”评价改革,这要求在开展学术活动时,不要看学者的身份、头衔,而要关注学者本身的学术能力、学术贡献。

假荣誉大多数都是用来换取后续利益的幌子。笔者以为,学者当以真学问行世,以淡泊名利立世。居高声自远,“院士”更不该成为装点门面的交易。

(责任编辑:蓝乙人  蒙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