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合作网

World Economic Co-operation Network

010-83065260
最新文章
《雪落长河静无声》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世界经济合作网 | 作者:世界经济合作网 | 发布时间: 2025-10-15 | 4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0月14日下午,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主办、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会协办的《雪落长河静无声》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隆重举行。

  

《雪落长河静无声》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现场

2025年10月14日下午,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主办、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会协办的《雪落长河静无声》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隆重举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乔晓阳;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张百新;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徐光荣;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梁鸿鹰;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俞胜;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企业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企业观察报社社长李凡;中国信息协会国防与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会长李银堂;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法律服务中心原主任丁月超;中信信托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长路京生;《中国军转民》杂志社社长周中华;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姬广勤;中央宣传部国家版本馆《全国新书目》原副总编辑,中国农业记者协会原秘书长,《百年强国梦》宣传平台总编辑张铁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韧夫;辽宁大学教授毕宝魁;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张国际;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文军;沈阳市和平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局原局长刘明燕;辽阳顺锋钢铁公司职工代表张辅政;本书作者、《辽宁工人报》原副总编辑康锦达,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学术界、文学评论界、新闻出版界、教育界、企业界等70余位领导、专家学者、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这部沉淀着厚重历史与深邃思考的报告文学作品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座谈会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编辑石松主持。

 

深情揭幕:一部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学礼赞

 

座谈会在庄重而温暖的氛围中拉开帷幕。石松首先介绍了与会领导与嘉宾,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多位领导发表致辞,从不同维度对《雪落长河静无声》的出版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乔晓阳

 

乔晓阳认为《雪落长河静无声》一书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佳作。他强调,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新近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强化了对民营经济的法治保障,标志着其发展步入更加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法治轨道。乔晓阳表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增进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尊重与理解,进一步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发其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凝聚起各类市场主体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于洪君表示,《雪落长河静无声》是一部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他指出,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书中主人公于海洋所展现出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其侠肝义胆、正气凛然的人格风范,正是社会亟需弘扬的精神正气。他高度评价该书超越了个体叙事的范畴,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和教育意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白庚胜

白庚胜盛赞《雪落长河静无声》为报告文学增添了新形象。书中主人公于海洋是一位兼具文化底蕴与实干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其成长历程深刻体现了东北大地的人文底蕴与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他进一步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多为共和国的建设者鼓与呼,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端精神生产力”,并呼吁各文化单位加强合作,共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

周秉和认为,《雪落长河静无声》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一代民营企业家精神血脉的真实写照。这部作品以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民营经济在推动社会进步、稳定就业、传承传统文化价值中的独特作用,为新时代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温暖而坚实的文学见证。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海涛

刘海涛在致辞中表示,《雪落长河静无声》的出版,是出版社履行文化职责、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该书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将其打造成一部经得起时间和读者检验的精品力作。他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理解民营企业家,尊重他们的贡献,也进一步凝聚起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共识。

随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合影留念。

 

 

乔晓阳、白庚胜、张百新、周秉和、刘海涛与作者康锦达,共同为新书揭晓

 

作者自述:以心为笔,只为讲好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本书作者、《辽宁工人报》原副总编辑康锦达

在创作背景分享环节,康锦达深情回顾了本书的创作历程。在他看来,于海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家,而是一个始终心怀家国、扎根大地的“普通人”。他两次临危受命,以专业能力与无私担当挽救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保住了数百个家庭的饭碗;他默默无闻地帮扶200余人,不图回报,只求心安。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却折射出一种稀缺而珍贵的精神品格。作者坦言,写作过程中最打动他的,是于海洋在人生低谷时依然不改初心,始终坚守“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的使命。这种坚韧与热忱,不仅属于个体,更映照出中国民营经济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社会温情、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像于海洋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用实干与情怀撑起了社会的脊梁。作者以心为笔,记录下这个“普通人”的故事,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民营经济背后的温度与力量,感受那看似静默却奔涌不息的长河,如何滋养着时代的土壤。

 

专家研讨:多维解读,掀起思想激荡

 

在专家研讨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评论家围绕《雪落长河静无声》一书的思想内涵、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徐光荣

徐光荣表示,康锦达的这部新作是响应新时代文化号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报告文学力作。他强调,作品在国家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深入挖掘主人公于海洋爱国利民、坚守信仰的动人事迹,成功塑造了一位赓续红色精神、独具担当风范的民营企业家形象,其创作历程本身也体现了作者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的深厚责任感。

 

 

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梁鸿鹰

梁鸿鹰指出,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其真实性与人民性。他赞扬作者康锦达以扎实的脚力、脑力、笔力深入生活,通过真实可考的细节,塑造了于海洋这位具有个人特色的“多边形”民营企业家形象。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冷暖,因而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发人们广泛共鸣。

 

 

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

丁晓原指出,该作品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与现实价值的“非典型人物传记”,不仅真实呈现了于海洋救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感人事迹,更通过人格的力量、真实的力量与反思的力量,深刻展现了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屡经磨难仍不失志的“大丈夫”形象,填补了当前报告文学对优秀民营企业家书写的空白。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徐可

徐可表示,作者描述的主人公于海洋是当代社会中一位“君子”与“好人”,他用自身经历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正气歌》,其境界或许难以企及,但其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激励我们都能成为正直、善良、勇敢的好人。

 

 

中央纪委纪检监察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姬广勤

姬广勤指出,于海洋放弃安稳仕途、投身经济一线的选择,展现了共产党员“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情怀;而其成功挽救企业的关键,在于始终将国家利益与群众冷暖置于首位,践行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中国信息协会国防与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会长李银堂

李银堂以“新颖、真实、情怀、风骨、儒雅”五个关键词,精辟概括了该书的特质。作者采用独特的媒体人笔法,完全通过参与者与当事人的客观叙述来呈现事件与人物,使得主人公于海洋的形象格外真实可信。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法律服务中心原主任丁月超

丁月超指出,该书主人公于海洋充分展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其将员工福祉置于利润之上的经营理念,使上千名职工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从根本上改善了企业生态。他强调,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一个好人的担当,更揭示了“好人也需要社会支持”的深刻命题。

 

 

《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俞胜

俞胜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是以扎实的纪实基底与生动的文学表达,实现了真实与美感的统一;二是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拒绝完美化,以多面性还原了真实人性;三是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结构逻辑清晰、可读性强;四是通过具体场景有效强化了作品的画面感。他以此向作者与出版社表达了由衷的祝贺。

 

 

沈阳市和平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局原局长刘明燕

作为与于海洋共事14年的见证者,刘明燕动情回顾了书中所载的真实经历。他亲眼见证于海洋将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为纳税大户的奋斗历程,更对其始终坚守初心、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的精神表示敬佩。

 

 

辽阳顺锋钢铁公司职工代表张辅政

张辅政以质朴而铿锵的语言,深情讲述了于海洋扎根基层、服务职工的感人事迹,有力印证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生动诠释了作品所体现的“人民至上”的厚重价值。

 

 

中央宣传部国家版本馆《全国新书目》原副总编辑、中国农业记者协会原秘书长、《百年强国梦》宣传平台总编辑张铁林

张铁林表示,本书不仅生动刻画了一位有担当、有才情、负责任的优秀企业家形象,更倡导企业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他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生动呼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韧夫

李韧夫指出,书中主人公于海洋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他认为,该书出版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力地呼唤全社会在法治框架内,构建起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长效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秀杰

张秀杰指出,本书的出版不仅展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历程,更引发了关于法治环境与人才机制的深层思考。他强调,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环境,同时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让各类人才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才能。

 

 

铁岭市外事学校校长李华

李华分享了《雪落长河静无声》一书带给自己的感动。主人公于海洋深刻诠释了坚守初心、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的使命感,其不为私利、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和她作为民办教育管理者30余年的坚守共鸣,彰显了民营企业家创业、守业回馈社会的共同初心与理想。

活动现场还宣读了不能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贺信,他们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雪落长河静无声》一书出版的诚挚祝贺和高度肯定。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编辑石松

座谈会最后,主持人石松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与会人员发表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座谈会不仅探讨了《雪落长河静无声》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更启发了我们对当下时代命题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还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营经济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活力,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命题、社会命题。

 

 

与会嘉宾合影

我们相信,《雪落长河静无声》一书将以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历史质感,走进更多读者的心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对劳动的敬意、对创新的期待、对未来的思考,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

 

    (总编审:蓝乙人   责任编辑:蒙仕荣  蓝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