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合作网

World Economic Co-operation Network

010-83065260
最新文章
法治课堂:隐私权的困惑
来源:中国早报 | 作者:世界经济合作网 | 发布时间: 2025-07-27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隐私权问题日益凸显。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关乎个人生活的安宁与尊严。

  

法治课堂:隐私权的困惑

 发布时间:2025/07/27 来源:中国早报 


隐私权的困惑(图1)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隐私权问题日益凸显。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关乎个人生活的安宁与尊严。

然而,即便在法律框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现实中的隐私权纠纷仍层出不穷。近日,议论堡法庭审理了一起涉及隐私权的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隐私边界的深思。案件的起因是邻里之间对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产生争议,一方认为摄像头一方认为摄像头的存在对其日常生活构成窥探,侵犯了其隐私权;而另一方则主张安装摄像头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并未越界。双方因此发生激烈争执,甚至大打出手,最终诉至任丘市人民法院。

在得知案件基本情况后,承办法官张立春多次与案件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告知个人隐私应当受到保护。在得知原被告因摄像头争议打过架,社区派出也所曾调解过双方矛盾,张立春法官主动联系办案民警,共同商定调解则略。经过社区派出所、法庭等多方积极调解,原告最终撤回起诉,被告也调整了摄像头角度,避免对原告造成影响。此案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科技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摄像头本是安防工具,但如果安装不当,也可能成为侵犯隐私的“利器”。人们在追求安全感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已触及他人的隐私边界?

隐私权的核心在于尊重与界限。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不被打扰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应成为他人隐私的威胁。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与隐患,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的态度和明确的规则来规范使用。

普法小课堂: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并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可以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施,容易侵犯隐私的区域禁止安装。对于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问题,法院的裁判思路通常是判断该摄像头的安装方式、角度和监控范围,不应当影响周围邻居,并且侵犯他人隐私。例如,如果摄像头能够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以及邻居门口来往情况,那么就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保护自身安全、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存在侵犯邻居隐私的嫌疑。(法治中国顾问:任丘市人民法院 肖宽)

隐私权的困惑(图2)


  值班总编:蒙仕荣   编辑:席野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