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笔锋——1963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2005年至今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无人机与微型飞行器分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工程进展》常务副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概念航空飞行器原理“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负责人,教育部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航空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负责人。获省部级、国防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索引40余篇、EI索引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4项,正式出版教材与专著5部、译著1部。研究方向: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飞机多学科设计优化与顶层决策技术,高生存力技术及可靠性,维护性及保护性工程,系统/结构/机构可靠性与维修性,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微型飞行器技术。代表著作:宋笔锋张永苍合著《结构体系失效概率计算方法及应用》,宋笔锋等合著《作战飞机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决策理论与方法》,《飞机作战生存力计算理论与方法》,宋笔锋谷良贤合著《航空航天技术概论》,宋笔锋等《飞行器可靠性工程》李为吉、宋笔锋、孙侠生、张勇合著《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林光宇、宋笔锋合著《飞机作战生存力设计与分析基础》等十余种。
赵育善——1957生,飞行器设计专家,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导弹总体设计、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
陈 铭——北京人,博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教授。1992年获硕士学位后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直升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总体设计》等本科课程,以及《直升机飞行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等研究生课程。培养毕业各类研究生多名。曾担任国内首架共轴式无人直升机“海鸥” 的副总设计师。荣立中航总“遥控直升机首飞”二等功。1999年开始从事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并试飞成功了M22、FH-1、FH-2小型共轴式无人直升机,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申请专利三项。承担并完成多项来自科研院所、电力部门、总装预研的无人直升机研制项目。在EI检索及国内核心刊物、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为多家航空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长期从事旋翼飞行器的总体、气动、结构、机构、飞行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多旋翼飞行器、复合式旋翼飞行器、新概念旋翼飞行器的总体、机构、结构的设计技术并进行工程试制及试验。要研究方向:旋翼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旋翼飞行器气动设计技术;旋翼飞行器部件设计技术;无人直升机设计技术。
刘志敏——飞机总体设计专家,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20多年来,先后主持、参与了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到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我国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先后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辽宁省“十五”立新功创伟业活动先进个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先后荣立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型号和预研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刘志敏提出了我国高端无人机发展战略和研究所无人机系列发展规划,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落实。作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为了降低研制风险,他创新采用了新的研制思想,采用新思路进行新机研制,圆满完成了试飞验证,促进了关键技术的成熟。在他的主持下,沈阳所与空装机关、空军相关装备研究所开展了多轮立项论证工作,基本清晰明确了任务定位,初步确定了飞机平台、发动机和主要任务设备方案,使该项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