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前
【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时间:2024-10-10 13:35:01来源:互联网【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粤港澳大湾区女性风采作者: 柳岸 美的力量  【详细】
2024-10-10
2024-10-07
2024-10-04
2024-09-29
2024-09-15
智能机器人专家组(拟邀)
吴 澄——生于1940年,浙江桐乡人,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导,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项目"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方法"首席科学家。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研究领域:复杂生产系统的优化调度,供应链的建模与优化,企业 CIMS 应用信息集成平台,企业技术诊断、建模及系统设计、复杂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模、设计、优化及实现。所获荣誉:1995、2006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4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1、 1996、2001年国家科委863计划一等奖,1997全国优秀教师。
陈善本——长江学者、教授、博导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2000年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焊接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实验室主任;2000年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林 涛——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和199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重点项目 "机器人焊接空间曲线焊缝质量智能控制技术" (编号: 59635160)。主要研究成果: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和现代焊接电源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液力变矩器生产线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装备" 子项目负责人 主要完成别克轿车自动变速系统关键部件液力变矩器的焊接技术和设备等研究,完成了国内首条液力变矩器焊接生产线的建立。主持航天总公司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运载火箭贮箱筒段纵缝自动焊"; "运载火箭贮箱环缝自动焊";"运载火箭贮箱箱底焊缝机器人自动焊";主要进行长征系列火箭燃料贮箱的自动化焊接技术、设备及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甘中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设计委员会亚洲理事长。1987年留学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美国ABB公司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2003年回国创建新奥博为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创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截至2008年底,他带领技术团队已完成技术专利申请近200项。目前公司形成了以甘中学博士为首的包括27名海外归国的技术专家、200多名国内优秀人才组成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并建成了拥有世界先进的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的实验中心。该中心试验平台为世界首创,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他领导技术团队研究的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在中低温煤气化技术、生物吸碳和生物能源技术、复合能源低成本制氢技术等领域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陈华斌——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导师,2009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4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目前兼任中国焊接学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秘书。
陈小奇——1963年生,澳大利亚籍华人,1980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1984年获工程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获得英国文化协会技术合作奖,遂派往英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1989年利物浦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攻读博士;1990-1992布鲁耐尔大学聘为研究员;1992年受聘于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 (前身为精迪制造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1997提升为高级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 Fellow).1998.6-2006.11,新加坡国立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指导研究生并讲授机电一体化研究生课;1999-2002年任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先进材料加工及自动化部主任;2002-2006年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提升为资深科学家(Senior Scientist), 为研究所管理委员会五位成员之一,兼任工业自动化装备研发部主任,2006.11至今,受聘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教授,机电工程学科主任, 坎特伯雷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坎特伯雷大学工程院教务委员会成员。2010新加坡第四届亚洲国际机电一体化会议最佳会议论文奖;被中国科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2009美国道航研究院会议论文报告奖,2009新西兰贸易与企业协会创业奖和美国道航研究院会议论文赞助奖; 2007 第三届国际机电及钳入式系统和应用会议最佳会议论文入围奖, 第八届国际控制自动化机器人及计算机视觉会议;1999年新加坡国家技术奖;1985年英国文化协会中英技术合作奖等。国际学术期刊 IEEE 编委。国际学术组织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New Zealand Chapter创办人、首任主席(2008-2010) 执委会成员、国际学术组织IFAC成员,国际学术组织(ASME)会员。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会议编委。新西兰-中国科技协会创办人、主席。发表 1部专著, 15章专著章节, 26篇国际期刊论文, 包括IEEE 等国际一流期刊, 61篇重要国际会议论文。美国专利3项, 新西兰专利3项。受邀作专题报告30余次。主要学术贡献:传统的爬壁机器人依靠以下三种粘附机制:真空吸附,磁粘附,干粘附,速度提高了5倍。这项创新成果专利获得2009年新西兰贸易和企业局的创意奖。在自主移动机器人控制方面, 开发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导航控制系统,并成功地用在水下机器人进行生物安全检查,资源监测和管理。开发了基于模型和学习的智能控制器使飞行器自主操作,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低空小火箭。在复杂材料加工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控制方面,首次提出了基于知识,在线补偿,和传感控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