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前
【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时间:2024-10-10 13:35:01来源:互联网【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粤港澳大湾区女性风采作者: 柳岸 美的力量  【详细】
2024-10-10
2024-10-07
2024-10-04
2024-09-29
2024-09-15
作者:宋才发
来源:中宏网
2023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调研内容、方法步骤等作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就要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增进同群众感情的过程,提高履职本领、增强责任担当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时代新阶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调查研究能力是做好基层工作必备的基本功,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客观要求。重视调查研究是党历经百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执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传家宝,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中国共产党有重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调查研究是党谋事、干事、成事的根本法宝,是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文献,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在党内掀起开展调查研究的热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搞调查研究都是为了听真话、察真情、了解真实情况。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提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而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落在实处,就必须坚决摒弃“钦差”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倾听人民呼声,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确保调研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的客观要求,也是立足新时代、开拓新局面、谋划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法宝。“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所有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会遭遇许多卡点瓶颈,迫切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区发展优势和短板弱项,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创新探索出符合实际、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高质量发展积累新经验。唯有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准、找到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能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实际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能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历史。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和长期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
二、调查研究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功
搞好调查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党的调查研究都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任何调查都是针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问题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科学,否则不可能调查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毛泽东在大革命后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作过《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调查时间主要集中在1926—1934年,调查空间主要集中在革命活动活跃的农村,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和城市工商业者。毛泽东选择这个时空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以此为基础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在1978年9月到东北三省及天津做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到东北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多之后,党内外要求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东北又是我国当时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思想比较解放。邓小平多次提及“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强调“要把调查研究恢复起来,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就任宁德地委书记,7—8月集中调研了闽东9个县以及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因为当时正是全国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时候,而宁德则相对封闭、落后、贫穷,必须抓住时机让宁德的经济尽快迎头赶上去。
要在全党全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多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部门去,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既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又善于综合各方面情况,在总体思路和全局工作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采用的调查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开座谈会、随机走访、收集资料、接受人民来访等。现代调查技术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各种调查软件的发明、问卷设计的科学化、定量分析的系统化、谈话和提问的技术化,尤其是在对调查结果分析处理的自动化等方面,都比过去传统的方法有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现代科技调查手段多么先进和发达,从事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都不会过时。党员干部下基层做调查研究要轻装简从,不要搞前呼后拥的摆谱式调研;不能因调研而影响基层正常工作,尤其不能给地方添堵、添乱。调查手段、方式方法是与时俱进的,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就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没有依靠,自然不可能获得真知灼见的东西。
三、调查研究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的作风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锤炼党性和作风的过程。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员干部只有党性坚强,自觉地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要鼓励党员干部到最艰苦的地方、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要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让他们打开“话匣子”,反映真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尊重事实,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事先定调子,防止为了调研而调研、调研与实际工作脱节。领导干部要带着感情,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之中,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
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求实求是,不能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端着架子、只作指示、不听意见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只有“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的“被调研”;不能搞“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悬浮式”调研;不能搞先入为主、主观臆想、还未调研已有结论的“主观主义式”调研;不能搞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的“盆景式”调研和“嫌贫爱富式”调研;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调研和“一股脑、一阵风”的“扎堆式”调研。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的官僚作风,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是纠正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要深入调查研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宋才发,中宏观察家、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