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合作网

World Economic Co-operation Network

010-83065260
最新文章
胡玲玲: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来源: | 作者:dw-100 | 发布时间: 2023-05-25 | 5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5月25日电  依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人民日报》《人民视点》记者、《人民法治》杂志主任记者熊文胜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一部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予以发表。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非法学)2022级硕士生  胡玲玲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老师对学生的教诲,犹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从学以来,我见识过授业解惑的老师不在少数,而通透清明具有大智慧和大师风范的师者,历历论数,唯有宋才发老师可堪称“身为世范,为人师表”的师者。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我由衷地庆幸和感谢在求学的道路上,得遇宋老师作为警世钟和领路人,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做人、做事诸多方面,树立了一把正畸的“戒尺”,时时敲打自己。

宋老师的人格魅力令人赞叹,虽不能然心向往之

我以为为人师者,当以此为典范;敏而求学者,当以此为人生大师。与宋老师结下师生之缘相处不过两月,课时虽短,课程的余韵确犹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回味悠长。偶尔回顾,亦能沁人心脾、醍醐灌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在宋老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中,无一不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初见年已古稀的宋老师,眉宇间流露出一位慈祥长者的形象:笑意盈盈、目光温和,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站立行走间充满自信坦然和坚定专注。在宋老师身上温和坚定、慈蔼肃穆、严谨宽和兼具在身,看似矛盾却又奇特调和。严于律己是宋老师一直践行的准则,型塑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授课风格。宋老师在课上一直站立着给我们授课,那种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和口若悬河的精气神,尤其是讲课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一般年轻老师还无法与之比肩。他自言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更是一个为人师者的基本操守。

宋老师授课从不照本宣科,更不倚立讲台干念讲稿,而是始终脱稿讲授,随性却不随意、成竹在胸,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时常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生动,劝勉与告诫之情溢于言表;偶尔点评时事讲到激情之处,更是拍案而起、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让人为之一振,与老师一道产生思想共鸣,宋老师的真情实感确实可敬可佩。

在讲到“著名大学与研究生教育”时,宋老师认为“名校不在于名楼,而在于名师。”学术名师从来都不是自封和靠评比评出来的,而是在学校里、课堂上摔打出来的、学生公认的。他曾自信的说:“我不一定是你们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保证是个负责的老师。我不可能做到讲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但是我敢保证对你们讲的每句话都是真话。”宋老师这种对课堂教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仅是年轻老师学习的典范,也是学生的大幸。

宋老师授课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恩格斯说过:“凡是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教育理念,如何让它在教育实践中扎根、开花、结果,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教师不止要作为催化剂,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宋老师是运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助推在研究生阶段如何读书的理解上,更上一个新的认识台阶。他形象地形容大学读书阶段是“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研究生读书阶段读书是“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阶段,研究生读书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研究问题在知识的河床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果;博士生读书阶段则是由“蚕”变“茧”成“蛾”的创造知识阶段。

宋老师认为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把所有阅读积累起来的专业基础进行科学整理,使之成为后续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理论基础储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将来在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更早地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宋老师传授点石成金的读书方法,我领悟到了研究生阶段的读书方法更在于“自学”。研究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把读书当作事业、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善于挤时间读书,有明确的读书目标和计划,把读、问、思、研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做到有向心(目标)、专心、疑心、恒心和慧心。同时读书要有敬业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的读,尤其要读几本对自己人格塑造有影响的书。

宋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要“日进有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读书人首先要能主宰自己;要做一个有深厚科学底蕴的、头脑清醒的、品德高尚的明白人。宋老师主张研究生读书要学会和掌握精读、泛读、略读和翻读的读书方式,只有把广博和精深结合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他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认为目前研究生中有三种“读书人”:确是读书人(读必恒、读必广、读必思);算是读书人(读无常、读无几、读无思);不是读书人(好似读过、只读教参书、以题代读、以考代读;这种人读书就像生意场里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而没有深交的人)。对照宋老师“读书人”的分类,自是羞愧难当,对于读书的修行远远不够,深知还需提升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并且以“确是读书人”为参照系坚持读书,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把“读”与“研”结合起来,外化于笔墨,内化于心灵,真正做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宋老师传授学术之要,指引我们科研写作之路。

宋老师教导我们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图书资料,多渠道获得图书资料,做到对自己的图书资料心中有数,用时方可手到擒来。同时养成保存自己学术研究和个人经历档案的习惯,并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收集图书资料的目录集册、个人档案资料集册等,琳琅满目地摆满了阶梯教室的第一排,确实令人大开眼界和震惊。宋老师强调收集图书资料要有的放矢、剔旧更新,居住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料收集不能一股脑的罗列堆砌,否则就会是陈年旧物毫无价值。对网上资料的收集整理,精心输入是前提,尔后方可有效输出利用。

宋老师强调法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写作训练,这是当下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项,必须把法学研究生的写作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去训练。研究生没有一个好的文笔,就不能适应未来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宋老师在写作上告诉我们,研究生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要善于读书、真诚做人、长于作文;研究生(尤其是学习政治、法律的研究生),必须做到“笔杆子”、“嘴巴子”两过硬,既要有“文才”,又要有“辩才”;要把科研论文的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情真才能意切,才不会枯燥。

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学术创新的前提是善于提出和捕捉问题,创新不是将“问题意识”当作标签到处贴,而要将问题意识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必须杜绝闭门造车,对问题必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向实践请教、获得真知灼见。宋老师还鼓励我们下功夫练就“田野调查”的基本功,虚心向实践求教,以获得真知灼见和鲜活的写作素材。宋老师说写作没有“秘诀”和捷径,文无定法,出路在于学习别人的经验,走好自己的路。

宋老师传授治学之义,培育我们做人之基。

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要做好文,首先要做好人,文如其人。”“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宋老师深以为然,并以此为座右铭。他认为治学原本就是一件苦差事,但是治学是做人的升华,治学的过程就是苦中作乐,苦中寻乐,苦中有乐。他告诉我们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客观公允的,但是机遇永远是为有头脑的人预备的。毫无准备的人机会来了也抓不住,有头脑准备的人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没有机遇的时候,能够创造条件去争取机遇。“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因而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勤学苦练,保持平和心态、默默求索,循序渐进,静待花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后,忽然在前。”宋老师之于我的影响,恰可以此为述。在求学之始,能得遇良师教导引领,实乃大幸焉。宋老师治学与做人的人生经历和高度,是我们今后追寻和仰视的目标。宋老师的这门课程结束了,期待再聚首。我们将不负老师所望、不负自己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