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介绍:祖传秘方100多年 自己熬制的膏药 一年左右的患者6-10贴膏药就能治好
一贴膏药用6天 嘴往右歪贴左边 嘴往左边歪膏药贴右边 治疗期间不吃药不打针 不忌口不背风 但不要喝酒不吃辣椒【详细】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1
2025-10-31
学习王杰精神,赓续红色文化
争做新时代楷模
—————作家李广畅与王杰班第六任班长曲宝成重温王杰精神纪实

一、九九重阳,结识“王杰班”班长曲宝成
“九九重阳,岁岁平安。” 农历九月初九,又逢重阳佳日。此时桂香漫溢街巷,芬芳飘远万里,满城菊花正迎着晴光傲然怒放,尽显秋韵雅致。连续近一个月的阴雨缠绵终于落幕,久违的暖阳毫无保留地洒向泉城济南,把个现代化的省会都市照耀的通透明媚。大明湖波光粼粼,映着澄澈天光;趵突泉的三股泉水愈发灵动,喷涌不迭,散发出的水汽氤氲间透着清冽;老街古巷的青石板被晒得温热,光影斑驳中藏着市井烟火。整座城市褪去了阴雨的氤氲,连空气里都浸着干爽的暖意,处处皆是重阳佳节的清朗与祥和。
应将军网、山东新四军筹委会、将军书画院、《您好,老班长》栏目组邀请,我携夫人带司机开车到济南参加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与将军们、老首长们齐聚一堂,重温革命战争历史,赓续红色文化。席间,秘书长刘志刚向我介绍了王杰班的第六任班长——曲宝成班长。曲班长握着我的手,厚重的掌心带着军人特有的粗糙质感。他说起王杰的故事时,语速不快,却字字铿锵,像是在摩挲一枚珍贵的勋章。“当年王杰同志在训练中舍身扑向炸药包,用生命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他在日记里还写过‘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这样的信念,我们王杰班的每一任班长,都把这份精神刻在骨子里。”
他的话刚落,我便忍不住插话:“曲班长,您不知道,王杰这名字,我熟得很啊,王杰是坦克兵,我当的也是坦克兵。——我写小说,把他的故事写了多少次,每次落笔,都觉得眼眶发热。”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当兵的年月。那时候,学习王杰精神是部队里的必修课。我们围坐在营房前的老槐树下,听指导员念王杰的日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还有 “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这些话,像一粒粒种子,落在了我们每一个年轻战士的心里。训练场上,有人磨破了手掌,缠上纱布继续练;拉练时,有人脚腕肿得像馒头,咬着牙跟上队伍,没人喊苦,没人叫累,因为我们都记得王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的担当,更记得他是怎么用生命诠释军人的忠诚。“那时候啊,我和战友们,心里揣着对王杰同志的敬慕,总想着能离他的精神更近一些。”
我望着曲班长,语气里满是回忆的温情:“后来,我在部队专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团宣传股,干到旅宣传科,又一直干到集团军宣传处,我总琢磨着,要去他的老家看看,去他曾经服役的部队走走,更要去王杰纪念馆敬缅一番。想瞧瞧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样的英雄,看看他曾经训练、生活的地方,也亲身感受他用生命践行的信仰。但一直到从部队转业又到地方法院工作,再到后来的下海忙于为老百姓垫钱打官司和进行业余文学创作的事业,至今也没有成行,很是遗憾!”
曲班长望着我真诚的样子,用亲切的话语对我说道:“难得你还有这番执念,不愧是咱部队培养出来的红色作家。我虽退休,垂垂老者,但我愿陪你实现梦想,助你在赓续红色文化中写出传承王杰精神的新篇章!”
听到老班长的话,我十分感动,赶忙挽着老班长的胳膊让摄影师给我们拍下了光彩的照片。

作家李广畅与“王杰班”第六任班长曲宝成
二、王杰纪念馆:一座精神的丰碑
王杰的老家是位于鲁西南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我们驱车沿济广高速200公里,用时3小时左右到达县城中心的王杰纪念馆,环境肃穆又静谧。30亩的占地间,青灰色的主体建筑依山傍势、庄重大气,48根粗壮的浅米色立柱如卫士般稳稳矗立,柱身线条挺拔利落,顶部雕刻着简洁的几何纹路,既透着中式建筑的沉稳厚重,又暗含着力量感,寓意着英雄横空出世的壮举,也悄悄定格了他扑向炸点的英勇瞬间。建筑外立面采用哑光石材拼接而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而庄重的光泽,没有多余的装饰,仅在正上方嵌入一块深色匾额,“王杰纪念馆”五个鎏金大字遒劲有力,与浅灰色的墙体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肃穆。屋顶是传统的歇山顶样式,飞檐翘角微微上扬,檐下悬挂着古朴的铜铃,风过之时,铃声轻响,为静谧的氛围添了几分悠远。4600平方米的展馆里,4000余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层层递进,循着时间脉络,慢慢铺展开英雄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踏入馆内,没有刻意的渲染,却处处透着打动人心的温度。玻璃展柜里,他常用的工兵铲刃口留着训练时的磕碰痕迹,木柄被掌心磨得光滑发亮;旁边叠放的旧军装袖口缝了又缝,细密的针脚藏着他勤俭节约的模样。最让人动容的是一本摊开的红色笔记本,纸页已有些发脆,蓝黑墨水写下的字迹密密麻麻,其中一页歪扭却坚定的话格外醒目:“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讲解员轻声说,这是他执行爆破训练任务前写下的,字里行间满是纯粹的赤诚。
墙上的黑白照片里,他正帮老乡挑水、给战友补衣服,笑容朴实又温暖,与展柜中抢险救灾、刻苦训练的事迹相互呼应。转过展区,“生命瞬间”沉浸式剧场用柔和的声光电技术,静静还原着 1965年7月14日那个危急时刻——江苏邳县的地雷实爆训练场,炸药意外即将爆炸,23岁的王杰大喊“快闪开”,毅然扑向炸点,用身体护住了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展柜里,他牺牲时携带的变形钢笔、血衣残片,无声诉说着当时的壮烈。
一路往前走,便走进了他的生平过往。王杰生于 1942 年,1965 年在执行训练任务时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场景复原的童年居所、泛黄的课本摘抄、小学时拾金不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英雄的底色早就在年少时埋下。那 352 篇、总计约 10 余万字的日记尤其让人难忘,有些篇章字迹略显笨拙,讲解员说那是他右手受伤后,坚持用左手写下的。“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一页页读来,仿佛能触摸到他日渐坚定的信仰。
展馆的最后,是“两不怕”精神半个多世纪的温暖回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手稿,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指示,还有部队官兵与社会各界践行王杰精神的鲜活案例,静静诉说着精神的传承。我们站在屏幕前,看着被王杰救下的民兵李彦清老人的采访视频,老人哽咽着回忆:“炸药包冒烟瞬间,王教员大喊‘快闪开’,同时猛扑上去。爆炸后,我脸上身上都是他的血…… 他救了我们12 条命。”那句“‘两不怕’精神是用命换来的真理,年轻人一定要接住”,轻轻落在每个人心上。
同行的伙伴们都忍不住驻足沉思。有人凝视着王杰入党申请书的复印件,轻声感慨:“以前总觉得英雄遥不可及,现在才知道他是在平凡中不断磨砺自己,伟大源于平凡的积累。”也有人在他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事迹前停下脚步,觉得这份担当与奉献,在如今依旧有着动人的力量。馆内的革命历史资料、烈士遗物与多媒体技术交织,没有强烈的冲击,却用最平实的方式,让我们读懂了英雄的成长,也读懂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背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淬炼。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他的故居前,看着墙上挂着的少年王杰的照片,听着乡亲们讲他从小就乐于助人的故事——帮邻居放牛、替老人砍柴,就连作业本都总是先让同学用。更看到他早年写下的“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的诗句,与纪念馆里的日记字迹一脉相承。从纪念馆里的烽火岁月到故居中的少年初心,我忽然明白,英雄的诞生从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淬炼。
三、踏访英雄军营:触摸王杰精神的传承印记
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心,我们继之前的寻访之后,又专程前往了王杰烈士生前服役的部队。如今这支部队仍活跃在人民军队序列中,它隶属于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是以王杰名字命名的英雄集体,核心包括“王杰生前所在连”和“王杰班”两大主体。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到第 71 集团军某旅 “王杰班”,招呼战士们围坐一圈,详细询问大家的学习、训练、生活情况,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带头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习主席与“王杰班”战士合影
车子缓缓驶入营区,原本略带喧嚣的思绪瞬间沉静下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英雄的气息,整齐的营房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战士们挺拔的身影在训练场上来回穿梭,一举一动间都透着王杰精神传承的印记。沿着整洁的柏油路前行,不远处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王杰事迹陈列馆,无需过多修饰,其本身就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场,让每一位走近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
推开陈列馆的大门,一股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的灯光柔和而庄重,将每一件展品都映照得格外清晰。玻璃展柜里,王杰的日记被精心装裱在展框中,泛黄的纸页上,是他用钢笔写下的密密麻麻的字迹,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其中一页,他写道“我要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简单的话语却掷地有声,仿佛能听到年轻战士发自肺腑的誓言。旁边的展柜里,他生前使用过的军号、水壶、训练服整齐陈列,军号上还留着淡淡的铜锈,水壶的提手上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训练服的肘部甚至还打着一块整齐的补丁——这些看似普通的遗物,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无声地诉说着他短暂却无比光辉的一生,每一道痕迹都是他践行初心的见证。
在展厅的中央位置,一幅巨大的展板格外醒目,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字体书写着几句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解说员轻声介绍,这是王杰在施工间隙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战士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更被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下来,成为对王杰精神最生动的注解。驻足在诗句前,我细细品读,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年轻的王杰和战友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挥舞着铁锹锄头开山修路,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懈怠,休息时便坐在山石上,望着远方的村庄,写下这饱含深情的诗句。那不是简单的文字,是他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的精神之花,是他一生坚守信仰、践行使命的真实写照。
随着目光流转,展厅墙壁上的一组黑白照片更是将记忆拉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照片里,王杰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单杠上的他肌肉紧绷,眼神坚定,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施工前线,他扛着沉重的工具冲锋在前,泥泞的道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脚印;与战友们在一起时,他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手把手地教新战士整理内务、掌握训练技巧。看着这些珍贵的影像,听着解说员讲述着他冒死排除哑炮、舍身救人的壮举,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我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个23岁的年轻战士,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挚爱的革命事业。
走出陈列馆,解说员带着我们来到了“王杰班”宿舍,这个班是王杰烈士生前所在班,1965年11月27日被国防部正式命名为“王杰班”。
宿舍内,王杰生前使用过的床铺和书桌被精心呵护着,每晚班长都会郑重地打开王杰的被子,清晨再工整叠好,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英雄仿佛从未远去。如今的“王杰班”已在2018年由工兵班转型为装甲步兵班,配备了04式步战车,凭借过硬本领先后参加10次抗洪抢险、7次扑灭火灾、127次成功排爆除险,累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集体二等功15次、集体三等功27次。随后我们又参观了王杰生前所在连的荣誉室,这个连队也已由当年的工兵连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连,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让历史场景愈发鲜活,灌满沙土的木壳雷、磨秃了的工兵锹等实物静静陈列,每一件都镌刻着英雄的足迹。解说员介绍,连队始终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圆满完成实战化训练、抗洪抢险等大项任务,先后被陆军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后,官兵们都会到荣誉室重温王杰事迹,让英雄精神成为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漫步营区,不远处的王杰广场格外醒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解说员告诉我们,部队常会在这里举行缅怀纪念活动,而每天晚上连队点名时,第一个呼点的名字永远是“王杰”,全体官兵齐声应答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精神的传承在营区上空激荡。从王杰班的转型换装到连队的荣誉加身,从王杰房间的床铺到荣誉室的展品,从陈列馆的诗句到广场的誓言,这里的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英雄部队的传承故事,更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代代官兵心中深深扎根,成为这支部队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支撑着他们在新时代继续书写英雄篇章。走出陈列馆,营区的风轻轻吹过,训练场上战士们的呐喊声清晰可闻。我知道,王杰精神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它早已融入了这支部队的血脉,成为一代又一代官兵前行的精神动力。而我们此行的所见所感,也将成为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传承英雄精神,坚守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对英雄的敬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站在这片承载着王杰精神的土地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王杰精神,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的奉献担当,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无畏,是“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的绝对忠诚。
习主席在“王杰班”宿舍与战士们谈心
归途中,秋风吹拂着脸颊,我想起曲班长临别时的嘱托:“要把王杰的故事写下去,把王杰精神传下去。”是啊,英雄从不会被遗忘,精神永远会照亮前路。这个九九秋光里的相遇,让我再次读懂了王杰精神的重量——那是“革命到底就是理想”的坚定,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的赤诚,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担当,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气。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带着这份精神,继续前行,让这股英雄之风,吹遍更辽阔的土地。
四、曲宝成:一生践行王杰精神的传承者
在王杰精神代代相传的谱系中,“王杰班”第六任班长曲宝成是极具代表性的传承者。他1973年12月入伍,1975年入党,成长在全国学雷锋学王杰的崇尚英雄年代,从青春年少受精神感召接过班长重担,到带领班级续写荣光,再到转战新岗、2008年退休后仍躬身传扬,他用六十余载的人生历程,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铮铮誓言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的崇高风范,在不同岁月里始终绽放耀眼光芒。
1965年7月14日,23岁的王杰张开双臂扑向爆炸的炸药包,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这一壮举如精神火炬,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曲宝成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份向善向党的底色,早在参军前就已深深奠定。受“与人为善,积德是福”的家教家风影响,他主动承担起为一户五保户老人挑水打扫卫生的任务;担任教师期间,因教室与一位失明老人相邻,他又号召并带领同学们长期照料老人,直至参军离开。初入军营后,王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的人生三问,更与他的过往践行产生强烈共鸣,深深镌刻在心底。
在新兵连的日子里,曲宝成反复研读王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那些“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的朴实文字,那些多次让渡探亲假、三次下水排险的感人事迹,让他逐渐懂得: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中淬炼而成。“王杰日记载英魂,学习榜样志如金”,这份发自内心的崇敬,化为他刻苦训练、争先创优的不竭动力。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对王杰精神的深刻体悟,曲宝成脱颖而出,成为“王杰班”第六任班长,接过了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光荣旗帜。
任职“王杰班”班长期间,曲宝成始终以王杰为标杆,把精神传承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他深知,王杰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训练、生活的行动准则。在训练场上,他带头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面对高强度的工兵专业训练,无论是坑道作业还是爆破演练,他总是第一个冲进险难地域,手把手教战士们操作技巧;在生活中,他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为班级的“作风镜”,评功评奖时主动让贤,物资分配时优先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担当的深刻内涵。在他的带领下,“王杰班”年年立功受奖,他个人也荣立三次三等功。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他更是带领全班第一个向党组织递交请战血书。抵达云南前线后,他先全力组织战前强化训练,随后带领全排担负配合13军的押运护送任务,日夜穿梭于枪林弹雨的前沿阵地;3月15日撤军命令下达、大部队回撤后,为阻击越军反扑,他又投身边防团组建工作,天天奔波在瑞丽、文山等边防阵地与越军对峙,用血性担当践行王杰精神。
他常常给战士们讲述王杰日记里的故事,让大家明白“成长绝非偶得之,英雄之路勤追寻”的道理。在他的带领下,“王杰班”不仅军事训练成绩在全旅名列前茅,更形成了“人人学王杰、事事践精神”的浓厚氛围。班里战士们传承了王杰让鞋给新兵的优良传统,在施工任务中主动承担最繁重的工作,在紧急任务前始终冲锋在前,让王杰精神在军营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结出硕果。这段带班经历,也让曲宝成对王杰精神的理解愈发深刻——它是攻坚克难的勇气,是团结互助的温情,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边境形势平稳后,曲宝成因表现突出被组织选调为昆明步校军事教员,将战场经验转化为育人力量。1986年,他调任山东省军区,先后担任办公室秘书、主任,枣庄军分区参谋长,山东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职,晋升大校军衔。离开“王杰班”后的军旅生涯中,无论岗位如何变动,从基层带兵到机关任职,他始终以王杰精神为指引,保持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在机关工作中,他坚持求真务实,不搞特殊化,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作风融入公文办理、物资调配等每一项工作;即便晋升为副师职干部,仍保持普通一兵本色,下基层调研时与官兵同吃同住,解决问题始终优先考虑群众和官兵需求,直至2008年退休。
有人问他,岗位变了、职务升了,为何还守着“老传统”?曲宝成总是郑重回答:“我是‘王杰班’出来的兵,王杰精神早就刻进了骨子里。职务越高,责任越重,越要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作风。”在他看来,王杰精神从来不是局限于某一岗位的特定要求,而是贯穿人生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行政管理,这份精神底色都能让人保持清醒、坚守正道。
2019年,习主席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弘扬王杰精神,努力拼搏奋斗”。此时已退休的曲宝成深受鼓舞,他深知,传承王杰精神是自己毕生的责任,退休后更以多元实践践行初心。作为校外辅导员,他于2019年9月个人出资组织6名原“王杰班”班长,走进莱州双语学校、烟台信息工程学校讲述王杰故事,相关事迹在全省教育网络广泛传播,引发热烈反响。他还主动参与志愿者护校活动,每逢学校开学或重大活动,都坚守岗位保障学生安全;积极投身社区义务工作,每年组织参与“万福送万家”“送春联进农村”“社区大集服务”等活动,将温暖送到群众身边。此外,他作为历下区委老干部局“桑榆先锋”宣讲团成员,持续奔走宣讲红色基因;加入“红色老兵志愿者”队伍后,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牵头组织并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约两百余次,这支队伍也受到济南市和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
厅的表彰。
书法是曲宝成传承精神的另一种特殊载体。退休后,他重拾笔墨,将对王杰精神的崇敬与践行感悟,倾注于一张张书法作品中。“王杰精神耀千秋,英勇无畏二不怕”“三不伸手显风范,奉献精神永不垮”,
这些自编自写的条幅笔力遒劲、情感真挚,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对英雄的缅怀与对精神的坚守。他的书房里,挂满了各类王杰精神主题的书法作品,有的赠送给军营激励官兵,有的捐给王杰事迹陈列馆供人瞻仰,有的送给青年学生作为成长寄语。有人求字,他从不推辞,唯一的要求是“要把字里的精神读懂、践行”。


从“王杰班”班长到退休老兵,从战场勇士到精神传薪人,曲宝成的一生,是对王杰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他常说的,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宝贵精神财富”。而他自己,正是这精神长河中一朵不息的浪花,用一生的坚守与践行,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五、墨香寄初心 笔耕传薪火
在文化传承的征途上,当曲宝成班长细细品读我的作品时,字里行间流淌的红色热血与文学诚意,让他不禁动容。那部洋洋洒洒两万七千五百字、记录《新四军的悲壮与在山东的辉煌史诗》的纪实作品,是我在红色历史长河中打捞记忆、还原峥嵘岁月的心血结晶;而红色长篇小说《青春芳华》里,更是藏着我对红色理想的深情诠释——小说以农村青年的成长轨迹为主线,从高中毕业回村务农的追梦初心,到高考落榜后成为优秀民办教师的坚守;从怀揣理想参军入伍,像王杰那样荣立二等功并破格提干,再到以全军闻名的新闻报道员身份奔赴中越边防战场,用笔墨作战、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的英雄壮举;从全国英模巡回演讲的荣光,到转业后投身法官事业、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守,最终成为全国优秀青年法官并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授奖。书中既有励志昂扬的奋斗历程,也不乏情爱纠葛的细腻描摹,既有挫折落寞的真实刻画,更有初心不改的精神坚守,这部在报纸连载的作品,以鲜活的红色叙事萌生了“红色密码系列”的创作雏形,以至于后来我又书写了系列文学游记《中国的红色密码》,逐一在报刊网络上发表。
这份沉甸甸的创作诚意,令曲宝成班长十分感动,当刘志刚秘书长又把我32年来长期坚持为民免费法律咨询,并自己掏钱帮助老百姓法律维权的大义担当的一系列善行向各位将军首长们讲述后,将军首长们无一不为之感慨和欣慰,纷纷向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和阵阵夸赞!
曲宝成班长在大家对我的一片认可赞许声中,毅然铺展宣纸,饱蘸浓墨,以精湛书法,为我挥毫写下了两幅题词:“赓续红色文化篇章,做新时代人民喜爱的红色作家”“做笔耕黄牛,为人民犁田”。那墨香氤氲的时刻,字字苍劲、笔笔沉雄,既是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妙演绎,更是一份穿越时光的精神嘱托;既是对我现有创作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创作之路的殷殷期许。

这题词绝非简单的书法呈现,更是直击人心的精神感召。“做笔耕黄牛,为人民犁田”这短短十字,将作家的创作姿态凝练为“黄牛”的坚韧,把文学使命牢牢锚定在“为人民”的根基上。曲班长寄望我能以黄牛般的奉献与执着,在文学田野里躬耕不辍:摒弃浮华喧嚣,深深扎根人民,让笔下文字如犁铧般深入大众精神土壤,深耕出思想的沃野,书写那些关乎民生冷暖、饱含时代温度的鲜活故事,让文学真正成为连接作家与人民的精神纽带。
而“赓续红色文化篇章,做新时代人民喜爱的红色作家”,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为我指明了清晰的创作坐标。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需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曲班长期待我能接过文化传承的火炬,在新时代语境下以创新笔触激活红色记忆:或追溯革命先辈在山东大地上的热血征程,还原新四军的悲壮与辉煌;或续写当代奋斗者如《青春芳华》主人公般的红色担当,让红色文学既葆有历史的厚重质感,又兼具时代的鲜活气息。这份期许,是希望我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红色文化传播者”,用文字在新时代精神图谱上,绘就一抹耀眼的红色亮色。
说到底,这两幅书法作品承载的,是一份文学使命的庄重托付。它期待我以笔为刃,劈开创作路上的浮躁迷雾;以文为舟,载着红色精神与人民心声在文学海洋破浪前行。既要如挖掘两万七千字纪实作品那般,执着于红色史料的考据与精神提炼,让红色历史在文学中永生;又要像创作《青春芳华》那样,永葆对时代的敏感与对人民的赤诚,在红色文学创作中不断创新表达。曲班长更曾动情嘱托我续写王杰的故事,这份信任与期许,正是希望我能在红色文学疆域持续深耕,最终成长为扎根红色沃土、致敬伟大时代、让历史铭记、让人民爱戴的新时代红色作家,让红色文学的火种在新时代熊熊燃烧,照亮更多人的精神征途。
作者简介:李广畅,山东新四军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委员,资深媒体人、作家、法律维权专家、通晓各种文体写作和法律知识、有丰富的法律服务实战经验,受聘担任多家企业和媒体法律顾问,现任作家报(网)总编辑,中国新时代党建新闻网副总编辑、作家报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文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国际华文作家传媒联盟主席。曾在济南军区某部专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因写作多次立功授奖,后转业到新泰市人民法院任秘书和法律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现为文化公司和法律公司、综合经贸公司执行董事。从1993年开始专业为老百姓垫钱打官司,有中国垫钱打官司第一人之称,激活了法律服务市场,学习蒲松龄,边打官司边搜集文学创作素材,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和文学创作。曾在济南军区司令部宣传处、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山东青年报社理论部和新闻部学习,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人民装甲兵、人民法院报、中国科技信息报、大众日报、前卫报、山东青年报、山东法制报、山东青年、时代文学、农村大众 、山东工人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黄河民兵、大众法治等报刊电台出版社发表新闻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并有多篇文章在征文活动中获奖和被解放军出版社、经济出版社等入选结集出版。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离歌》、《婚姻出走记》分别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所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形形色色的离婚案》、《羊流风华》、长篇小说《青春芳华》、《情缘》、《未了的情缘》、《人生春梦》、长篇文学游记《中国的红色密码》系列篇章等在国家正规报刊、网站上发表,受到读者好评。
(本文完)
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