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天前
【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时间:2024-10-10 13:35:01来源:互联网【盛世美女荟传奇故事】之当代红色娘子军粤港澳大湾区女性风采作者: 柳岸 美的力量  【详细】
2024-10-10
2024-10-07
2024-10-04
2024-09-29
2024-09-15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北京5月8日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现代化思想的根本内核,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其历史进路与现实逻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个人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想境界。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贵州省优秀期刊、贵州省优秀学术理论期刊《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2期在“民族经济研究”专栏,首篇发表宋才发教授《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主要特征》论文。《贵州民族研究》主编颜勇、副主编周真刚、吴嵘,论文责任编辑郑首艳。
【引用格式】宋才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主要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23,(2):134-140.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主要特征
宋才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新阶段确立的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过程之中。
一、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一)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现代化思想的根本内核
共同富裕是我国人民的美好夙愿,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个基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确保14个集中连片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反贫困提升到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带领全体人民在2020年底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现了执政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回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深入扎实地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启迪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和政府“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并不是要搞同步实现共同富裕,而是采取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先富人群带动后富人群的方式,分阶段全过程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二)共同富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本质
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昭示,现代国家建构实质上是一个权力重新组合的过程,国家的权力由谁来主导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基本形态。中国共产党早在1953年就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同富裕才逐渐通过具体制度和政策得到落实和实施。1985年3月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发展的趋势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共同富裕写进了党的第三个重要历史决议,强调新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近终点的阶段,也是人民群众富起来之后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围绕的核心和贯穿的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是超越资本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共同富裕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它包含着共同、公平、平等和正义的现代性元素。共同富裕的“人民性”重塑了国家权力的“人民性”,56个民族大团结、社会大整合重塑了国家权力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民族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属性。从另一个方面看,共同富裕丰富了国家人口的人民性,扩大了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基础,人民“被提升为国家的本体、国家的主人,或者说‘人民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保证。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只要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历史进路与现实逻辑
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方式,富裕与美好生活是人类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共生的基础上达成普遍共识,因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体现为途径的共建、物质基础的共富和最终目标的共享。具有“天下大同”传统伦理观念的现代中国,“共享”不只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必然成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共建共富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社会财富的共享,实质上就是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路。共同富裕必须靠劳动者勤劳智慧来共同创造,财富享有者在共享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热情,又必然激励社会成员更加自觉地参与共建、共富实践,这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然的现实逻辑。依据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历史进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050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不能放任资本野蛮生长与无序扩张,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已被全体人民认同和认可的目标。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与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关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推进高质量发展能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高质量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就因为新阶段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譬如,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近一个亿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绝对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也得到解决,这就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社会藴藏的潜能也得到极大地释放,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空间,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转化成为新阶段凝聚共识、促进新发展的新动力。全国人民只有通过共同奋斗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把共同富裕的蓝图变成现实,愿景变为实景。我国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并实现的。尽管经济粗放发展的“数量缺口”已经填满了,但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质量缺口”仍然很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的矛盾得到缓解之后,“好不好”的问题就变成为最突出的聚焦点,迫切要求社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共同富裕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社会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福利过度的社会,而是一个满足人们全面发展需求的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由新阶段人们需求的变化引起的,翻过来又会引导新的消费需求,使消费需求的“质量”向高层次发展;用共同富裕的目标来引导消费需求和消费走向,是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一)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成果没有合理地转化为“广大民众可以直接享用的生活机会、生活条件,没有充分地转化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民生事业方面的既有的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分布极不平衡”。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使社会财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的物质生活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初级阶段发展特征的客观反映,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同基本国情的辩证关系。剖析和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生成,有利于正确理解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世界奇迹。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世界奇迹,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百年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奋斗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不断代表和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斗争过程。”党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新阶段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就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和特征的现代化。我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譬如,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确立了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社会救助制度为主体。2020年《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形成梯度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整和升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社会救助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这些重大举措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是解决好“十四五”期间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
(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美好生活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抑或高级标志。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共享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主体。因而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劳动者创造成果与享有成果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现实状况的评价,一个最直观、最现实的标准,就是看民生福祉的增进幅度和程度。一旦脱离了老百姓急难愁困的实际,共同富裕就必然失去其内核,就不可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逐渐扩大,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质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高质量发展既是由新阶段人们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也会因之而引起新的社会消费需求,使消费需求的质量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人的健康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要求,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水平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真实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准。对新时代新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切和引导,最重要的是遵循和贯彻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要瞄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水平。当下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不断取得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的新成效。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奋斗目标
2020年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时代“全国人民继续奋斗的目标”。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是基于社会财富存量的“均贫富”“劫富济贫”的零和博弈,而是全体人民都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是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全面富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既是当下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政府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精神动力,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有的基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富裕是衡量共同富裕社会的重要标准,需要以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文化公平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个人能力提升的最重要条件,文化公平是公民实现基本权利公平的前提条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决定了农村是文化公平权利缺失的焦点,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将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放到平台上,让乡村学生拥有同等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这里教育公平既是实现文化公平的基础,更是实现文化公平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参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消费终端延伸拓展,使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有效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文化资源、机会的公平分配助推共同富裕进程。
(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新时代新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民立场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立场的现代化,是人全面超越物的片面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基本公共服务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民生领域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任何变动和修改,都会牵涉到动用公共资源和千家万户人的切身利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和水平,事实上折射出全体人民富裕的均衡程度和水平,也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有利于调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共同富裕既定目标的实现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人民性内涵与共同富裕的内在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全体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成果的过程,也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党中央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强调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实际进程。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是全体人民向往的美好社会状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共同富裕的新途径,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崭新的文明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一定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效率保证公平,以公平促进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条件。公平是提升效率的根本保证,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的,脱离公平的效率势必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也是不得人心难以持续下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追求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体现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尽管各有侧重,但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遵循的都是“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所体现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内涵。
(二)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总思路,体现了执政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本质特征。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却始终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反而把社会财富的贫富悬殊越拉越大,一个至关紧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制度有问题。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彰显了当下分配制度的目的性,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和完善,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处理好分配领域里的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需要在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机制,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根本方法,既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做好,又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切好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在这里“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切好蛋糕”体现社会公平的底色,具体措施就是设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能力和收入水平。 要高度重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再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各有不同的侧重,初次分配体现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再次分配要运用政府之手、通过税收制度与社会服务均等化两个层面推进,三次分配主要体现为自愿捐助、慈善事业和志愿者行动等,三次分配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有益补充。从全面深化分配制度体系改革上看,一次分配注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二次分配聚焦公平公正,三次分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总之,需要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二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慈善事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共同富裕,从总体性与全局性上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关注正在创造社会财富的青年人,又要照顾曾经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年人;既要关注当代人,又要照顾子孙后代。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一脉相承、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确实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执政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核心在于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为“以人民为中心”做好经济后盾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则阐明了新发展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是多种多样的,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利益调整与正确引导。习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质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只有随时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满足人民群众随着高质量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才能增强共同富裕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习近平认为检验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实际成效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四)个人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本质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中的个人,是具有历史基础和自由个性的“现实的个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即是说“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个人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地对片面进行积极扬弃,不断地从片面走向全面的动态发展过程。既要尊重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意识地培育人的发展性需要,因势利导地构建有利于提升需要层次的导向机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构建协调配套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不仅要“富口袋”,而且要“富脑袋”。时刻关注人的发展需要是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关键,需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两者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物质富裕是精神富有的基础,高水平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的幸福美好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一致的,只有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水平,才能创造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美好生活创造的过程也是新人成长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在劳动过程、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实现的。